書籍介紹
內容介紹
★本書獲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4 顆星好評
緬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可以說也是最兇猛、最多樣化的戰役。
它是英國陸軍歷史上最長的撤退,也是日軍在陸地上遭受的最大失敗。
1941年太平洋戰爭發生後七天,日本發動自南緬進攻緬甸的戰爭。當時英軍不敵潰退,致中國十萬遠征軍援緬失利,日軍聯合翁山義勇軍攻陷毛淡棉,迅速控制全緬。盟軍被迫在雨林、泥濘與疫病中艱困撤退,緬甸美麗地貌遂成為殘忍的殺戮戰場。
1943年10月盟軍進行反攻,隔年日軍進攻印度因帕爾失利,局勢逆轉。英軍空降敵後,突擊紅樹林與沼澤,戰場擴及陸空與補給線。戰爭使彼此在遠離家鄉的異地廝殺,雙方深陷戰爭泥淖,從刺刀戰、炮戰、空戰、毒氣…到醫療戰無所不包。
1944年日軍進攻印度因帕爾,結果大敗返回緬甸。1945年開始盟軍北緬戰局已勝券在握,雙方易位:英、華、美聯軍主攻,日軍防守,主要戰場也變成在中緬、南緬的對抗。1945年9-10月,日軍在緬甸節節敗退,緬人見勢反正,在翁山帶領下由助日轉為助英,迫使日軍徵糧日益不易,加上雨季泥濘、洪水氾濫、蚊蟲叮咬,日軍在掙扎脫困歷程中傷亡慘重。之後,儘管日皇已宣布投降戰爭結束,但駐緬日軍仍不信,繼續苦戰作困獸之鬥。
面對戰敗,日軍心理感受挫敗落寞,態度上卻能勉強自持,這其中的尷尬難堪,令人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從不相信戰敗,到放棄抗爭,最後只能接受命運。
日落落日的纏鬥。對英國而言,這場戰爭不過暫時延長了其帝國在殖民地的壽命;至於緬甸,獨立並未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捲入恐怖的內戰當中;而日本,在戰後不久,又重返緬甸當地,在荒煙蔓草中,尋訪戰場的舊人。這種種留給讀者的澎派思緒,令人掩卷太息,長久不止。
作者路易斯.艾倫(Louis Allen)歷時四十年嘔心瀝血寫成此書,並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及借鑒日本、英國和美國官方歷史、回憶錄、將軍傳記、日記和報紙報導,做了詳盡研究。他以優美文學筆法將此書寫成一部深具史詩性的戰爭敘事鉅著,書中闡述從最高統帥部到小兵無數的故事,清晰、連貫的事實,系統深入探討戰爭各層面。故事的範圍,遠遠超出了純粹的軍事歷史,是多層次,並客觀地分析與細膩刻繪人類在面對戰爭的死亡、傷殘、病苦、行刑、逼供、飢渴的多重無助和荒涼地域之中,所生殘酷、野獸性與性慾宣洩的總反應,將日本作繭自縛之跡,誠實作成深刻記錄。
本書也探討軍事事件的政治和民族文化背景。因為熟稔日文,作者參考最大量的英、日文史料,又加上若干法、緬、泰、印度資料,對衝突各面,觀察入微,並對敵、友、我方,給予同等的人性關懷。他掌握書中人物的情緒,自己卻不帶情緒,十分難能可貴。整體而言,此書堪稱二戰戰爭史鉅著,值得讀者深入品讀研究,一窺二戰的血淚交織史。
★讀者好評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艾倫的書反映了他對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並補充了大量對英國和日本檔案以及英文和日文相關出版物的研究。這使得他能夠提供對雙方給予同等關注的緬甸戰爭歷史,而有關該地區戰爭的英文書籍往往缺乏這種品質。出現的敘述捕捉到了戰鬥的史詩般的本質,士兵們在戰爭中一些最難以想像的困難條件下互相戰鬥。考慮到他對此的重視,雖然這本書沒有對緬甸如何融入衝突雙方的戰略思維進行分析。然而此書的重要性卻絲毫不減;因為,儘管在這個未被充分理解導致經常被誤解的戰場上,還有很多東西有待了解,但不太可能有人能夠改進艾倫對這場戰爭的宏偉編年史。(讀者Mark)
這是迄今為止我所擁有的,關於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最好的書。它主要針對英國軍隊這一事實並沒有改變這一事實。由於他們對太平洋戰爭戰區和行動的報導如此缺乏,這一事實是一個優勢。對於關心太平洋戰爭,或二戰中與日本作戰的英國軍隊的任何學生或歷史學家來說,這本書是必須擁有的。(讀者Mad Russian)
如果您對二戰中的 SEAC 感興趣,請購買一本。作者顯然對緬甸戰役很了解。寫得很好,很容易理解,這是一本必讀的文章。(讀者John M. Bannerman)
作者簡介
路易士.艾倫(Louis Allen 1922-1991),父親猶太人,母親愛爾蘭人隨母姓。年輕時在曼徹斯特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University)接受教育,1941年12月加入海鷹步兵營,後派到SOAS(倫敦亞非研究學院)受日語訓練。緬戰時期他被派往新德里CSDIC總部(聯合服務詳細審訊中心)和SEATIC(東南亞翻譯和審訊中心),之後在緬甸英印軍第十七師服役,親自參與緬戰。日本投降後,他協助說服日本士兵讓他們知道戰事已結束,並在緬甸南部的日軍戰俘營擔任翻譯官。1946年,他兩次被派往法屬印度支那,協助日軍撤離。他的戰爭經歷使他畢生為英日互相理解而努力,共寫了五多本關於太平洋戰爭的書,以及許多關於日本歷史、政治和文學的文章。
譯者簡介
編審:朱浤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台大政治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孫立人上將專案追蹤訪談錄》、《從變亂到軍省: 廣西的初期現代化, 1860-1937》
譯者﹕
李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著作:《英印殖民時期的緬甸華僑及其政治參與》等。
黃文範,陸軍官校、參大、美國砲校及美國國防學校,翻譯大師,共出版81本書籍,翻譯俄國小說家《索忍尼辛全集》、《西線無戰事》、《戰爭與和平》等。
楊力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陸軍官校政治系教師退休,著作:《大眾傳播對美國越戰政策之影響》、《纏鬥聯合國﹕資深大使見證錄》等。
楊晨光,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姚敏芝,台大中文系,美國丹佛大學純藝術碩士,美國國務院與新聞總署任職。
蕭明禮,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日本武藏野大學講師,著作:《「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 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1914-1945)》等。
黃竣民,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畢業,曾於美國陸軍情報學校、法國聯合情報中心受訓,著譯有:《東線之鷹》、《鋼鐵傳奇:德意志傘兵》、隆美爾著《步兵攻擊:經驗與教訓》等著作二十餘部。
梁一萍,麻州大學安城分校美國研究博士,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著有《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等。
張瓊惠,奧勒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著有:〈哈金的戰爭書寫:以《戰廢品》為例〉,《美國華裔文學評論集》等。
目錄
作者序
譯者序
推薦序
上冊
日炙孤橋
第一回 斷橋拒敵
第二回 日軍所到最遠處
第三回 「作自己」(緬人觀點)
第四回 白人的負擔
第五回 緬總理入獄
第六回 鈴木大佐與三十志士
第七回 鈴木促婚
第八回 史密斯將軍西望大海
第九回 毛淡棉古塔旁
第十回 密密凱和笙姨乍見戰爭
第十一回 巴希爾炸橋
第十二回 被棄之城
第十三回 統帥逃劫
第十四回 最長的撤退
第十五回 平民潰逃
第二章 棋逢對手
第一回 首次阿拉干戰役
第二回 溫蓋特首次長征
第三章 木村侵印
第一回 醞釀侵印
第二回 牟田口執意開戰
第三回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 C. Bose)
第四回 方鎮設置
第五回 英軍對策
第四章 劍裂矢盡
第一回 因帕爾景色
第二回 黑貓鬥白虎
第三回 申普路拉鋸戰(一)
第四回 攻下桑薩克
第五回 申普路拉鋸戰(二)
第六回 一戰科希馬
第七回 黑貓再鬥白虎
第八回 南士貢之戰
第九回 東京來的視察員
第十回 河邊親赴前線視察
第十一回 再戰科希馬
第十二回 黑貓三鬥白虎
第十三回 三戰科希馬
第十四回 公路打通
第十五回 山內的天鵝曲
第十六回 上原兵長的毒氣
第十七回 島達夫中尉歷險記
第十八回 申普路拉鋸戰(三)
第十九回 四戰科希馬
第二十回 「ウ號作戰」結束
下冊
第五章 再襲敵後
第一回 週四作戰
第二回 史迪威與菊兵團
第三回 欽迪飛入
第四回 武村會欽迪
第五回 弗格森在因多
第六回 溫蓋特殞落
第七回 「白城」與「黑潭」
第八回 史迪威烤英軍釘美軍
第九回 卡弗特之怒
第十回 水上自裁
第六章 越江奪堡
第一回 新將領、新計畫
第二回 橫渡伊江
第三回 奪回曼德勒
第七章 重槌攻城
第一回 戰車疾馳密鐵拉
第二回 進占密鐵拉
第三回 圍城再戰
第四回 重整旗鼓
第八章 再擊仰光
第一回 瓢背戰役
第二回 「吸血鬼」待命
第三回 「吸血鬼」咬住仰光
第四回 籠中鳥飛了
第九章 掙扎脫出
第一回 山中求生
第二回 繞水一戰
第三回 特務探路
第四回 突圍計畫曝光
第五回 齋藤與振武兵團
第六回 櫻井回師
第七回 堤少佐犯難
第十章 敗北談降
第一回 首度和談
第二回 圖瑞通報
第三回 最終投降
第十一章 本土反正
第一回 鈴木與翁山
第二回 巴茂做作
第三回 設局淺井
第四回 特務一三六
第五回 翁山反正
第十二章 戰後回眸
第一回 戰地的性
第二回 階級處遇
第三回 種族差異
第四回 文藝審視
第五回 勝歟敗歟留夢中
附錄
附錄一
傷亡人數
附錄二
錫當炸橋之爭
附錄三
桑薩克戰鬥備忘錄
附錄四
緬甸戰場的英軍與日軍部隊(1944年)
參考文獻目錄
壹、一手文獻
貳、二手資料
參、論文
緬甸地名中譯
軍隊編制名稱及人數對照表(英、中、日陸軍)
謝 跋
作者序
我想,我應該說明寫這本書的初衷,以及寫完之後想法的改變。首先,緬甸戰爭不僅僅是「一個」精采絕倫的故事,而是「許多」動人故事的集合。這些英雄甚至是說故事者本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有些故事是軍方作家所寫的,包括了第十四軍團長:陸軍元帥史林姆(William Slim)子爵本人。的確,有幾場戰役已由這位獲勝將軍詳細記錄下來。他深入觀察個別戰鬥的特點、士兵的特質,而且用辭巧妙。但是史林姆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部隊:溫蓋特(Wingate)遠征軍,由幾位縱隊長如弗格森(Fergusson)、卡弗特(Calvert)、馬斯德斯(Masters)的著作所精彩描述;而伊文斯(Evans)將軍筆下的「方鎮」以及伊洛瓦底江渡河戰,是多麼令人難忘;伊文斯並且和安東尼.布雷特-詹姆斯(Antony Brett-James)合寫了日軍侵略印度的書。邁爾斯.史密頓(Miles Smeeton)利用航行維多利亞角的空檔中,即興寫下指揮坦克進攻密鐵拉引人入勝的實況;小說家貝特斯(Bates)及巴克斯特(Baxter)將敗退之恐怖情況,寫成難忘的小說;正若李察.馬森(Richard Mason)描述驚悚刺激的「因帕爾戰役」。還有其他不計其數的日本人以及英國軍人,描述個人的冒險及患難,創作了大故事中的許多小故事。
緬甸之戰,涉及了許多種族和各種不同的動機:其中有英、日、中、美、印度、廓爾喀、東西非洲、緬甸、克倫、克欽等族人。緬戰也涉及各種軍事行動,就像日本防衛廳的不破博大佐所形容的:緬甸大戰是兼叢林戰、山岳戰、沙漠戰與海戰而有之的複合戰;既有如石器時代的肉搏戰,也有即使二十世紀也少見的,空運整個師的裝甲車及戰車的快速而高效率作業。乘滑翔機,降落在遙遠的山中小徑,又搭海軍小艇,在若開(原名阿拉干)沿岸的紅樹林沼澤中,放下突擊隊員;無論英軍或日軍,都在離家千里的異地,雪花紛飛下翻山越嶺;雨季時,在傾盆大雨中長途跋涉泥濘的稻田,走到軍靴破爛。這樣的地形和天氣,就跟你的敵人一樣,都會要你的命。
緬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度之一。先經過印度大陸的烘烤,之後再飛越緬甸濃綠的森林,對眼睛是一種恩賜;但這森林卻是病菌的溫床,足以毀滅一整個師的戰力。一隻小小蝨子,傳遞致命的灌木叢斑疹傷寒。若不小心,一隻蚊子也可引發成千上萬人因瘧疾而倒下。水蛭穿過綁緊的靴子、褲子縫隙,吸人血而活,直到點菸炙牠,才能驅離。所以這場戰爭,除了刺刀戰、炮戰、空戰外,也是醫療戰。它更是一場運輸戰,勝敗往往取決於空中或是陸上、水上的補給,而且經常是不足的。它是一場場非常殘酷的戰鬥,有時當場斃命會更勝於被俘。指揮官的絕望,逼使士兵走上自殺攻擊是下策,而對違反軍令者的懲罰,更回復到十九世紀的野蠻。
它見證了一九三○到一九四○年代,軍國化的日本向西進攻的最遠地點,結果日軍吃了史所未見的最大陸上敗仗。日軍的敗北,大都由英人當軍官,次大陸(印度大陸)各族人為士兵,所合成軍隊共創之成就(這些士兵並非暴亂後招降納叛來的印度好戰分子)
,如今這種部隊已不復存在。這支印度部隊是緬戰勝利的工具,他們飲食不同,說話南腔北調,最後簡化混成英國各階級用在戰地的所謂「烏都語」。
從一九四一年黑色的十二月開始,當時諸事不順,直到一九四五年盟軍得到疲憊的但殲滅式的勝利,很難不注意它悲劇性的轉折,緬戰成為英國在二戰中最長的戰爭。表面上,緬戰有兩個目的:一是開闢通往中國的滇緬公路,使中國可以繼續留在戰場牽制大批日軍師團,以免轉來攻擊盟軍;另一是收復大英帝國的領土。然而,想從公路安全通往昆明,為時已晚;因為戰爭即將結束,而且飛機也比公路運載更多的補給。原先為了奪回緬甸,英國艱苦奮戰,但在第十四軍趕走日軍以後,短短三年緬甸卻脫離大英國協,獲許獨立。
科希馬戰場豎立的石碑,刻有簡潔卻道盡辛酸的文字:
當你們到家以後
告訴他們︰我們
為了你們的明日
獻出自己的今天
但那些犧牲者究竟是為了誰的「明日」?是為一個瀕臨自我解體的帝國?她知道無法再用那太脆弱且毫無自信的軍隊,來維持以往富裕的領地?然而,認為這些犧牲者死得毫無價值,那也太簡單。如果讓日本最有野心的牟田口廉也中將的夢想實現,如果他侵入印度毫無阻礙,情況會是如何?他見到有機會可以將印度從英人手中奪走,擊潰英國在東方的勢力,逼英國必須從這場戰爭撤退。倘若加上與通過高加索及波斯的德軍聯手,日本可能會達成目的;雖非擊敗美國,而是孤立美國於盟軍之外,最終可能造成個別的談和。與這群在日本及德國近代歷史上最糟的壞蛋妥協,會造成一個「極權-軍國主義」的灰暗世界。當我們審視目前的實際情況,毫無疑問,會認為這些都是幻想;可是,當年這場戰爭,正就是以這樣的信念贏回的。
因此,本書不只從軍事面描寫個人和部隊的如何英勇及懦弱,或將軍們的愚蠢、野心或睿智,還包括許多其他的描述。政治操作最根本的,不只是根據何種因素派遣部隊,也對緬甸人終成自己國家的主人造成影響。英、日在緬甸兩度大戰,縱橫蹂躪該國,很少為了緬甸人本身。雙方都承諾要解放緬人,但必須按照己方開出的條件。種族問題,是造成敵對雙方,以及激發戰志的重要動機。性的問題,包括強奪或徵召女人,以解決自國戰士的饑渴與思鄉情懷。
我曾試著記下所知的種種,但後來總覺得雙方天生敵意加上語言的鴻溝、嚴重且激烈的偏見,會把曾是盟友的人撕裂。不難回想到,當年作為二十二歲年輕戰士的我,天真和無知,而且也很慚愧。在閱讀藏在檔案館中英、日文有關緬戰的官方歷史、將領們辯白、新聞報導、私人回憶錄、日記或記述之著作等大量資料,又與雙方人士不斷溝通,分享或爭辯記憶中的情節之後,我修正了原來潛在的臆想。現代電子科技驚人的發展,使我再次聽見緬甸戰場的聲音:按一下開關,我在德蘭大學大教堂遮蔭下的舒適書房,能聽到重擊科希馬戰場小丘上教堂的機槍聲,及里斯將軍攻擊曼德勒杜佛林堡壘的號令聲;或在因帕爾報導的BBC 戰地記者,因目睹日兵從附近路旁斷崖衝出,以手榴彈將自己腹部炸開當下所發出的驚叫。
日本人說,爪哇是他們在亞洲最快樂的一站,緬甸則為最悲慘之地域。在此作戰的英軍,也證實後者。離家千萬里,經常一待好幾年,補給線既長又不穩,且被母國大眾忽略,因為這場戰爭的本質,超越一般經驗。作戰的對象,比德軍還難懂。雖然不像德軍在歐洲進行種族大屠殺如此罪孽深重,但日軍看來更殘酷。因為陌生和語言的隔閡,是難以超越的障礙;從此以後,對英國和日本人相互間的看法,一直是我最關心的。
能記得緬甸戰事的人,最年輕的也快六十歲了;但我想這些老人不會忘記的。雖然經過幾十年歲月沖刷,即便事過境遷,記憶已褪色,但絕對會認可在緬的極端經驗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捫心自問,就會承認曾經參與一個空前絕後撲朔迷離且悲悽慘絕的超大戰役,即使昔年在場時會當局者迷。戰爭的殘暴、剝削、疾病與淌血,不安、悲憫或孤寂,加上冒險犯難的激情,我認為他們記不記得這些苦澀都不重要;因為無論日本或英國人,昔年戰爭的證據都一樣會透過各種方式刻下印記,出版在世界各大書局有關緬甸戰役的著作中,永無止境。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要述說這場戰爭的實況,以及我認為它所代表的意義,以探究戰爭背後的政治結構,同時描繪奇異又複雜的戰陣上,每個人奇妙又複雜的遭遇。我還想從敵對的雙方,來說明這場戰爭。因帕爾和科希馬戰役距今四十年,已經太久了,雙方都不該仍舊守著刻板印象,把戰時之敵,看成卡通人物,而是將心比心,看成常人﹕他們各式各樣,有平凡又簡單,有狡猾兼世故;有的可能非常殘忍,也有的具備無比的勇氣,也都要在本書還其本色。
路易士• 艾倫
於德蘭大學 一九八四年二月
更多內容
緬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可以說也是最兇猛、最多樣化的戰役。
它是英國陸軍歷史上最長的撤退,也是日軍在陸地上遭受的最大失敗。
1941年太平洋戰爭發生後七天,日本發動自南緬進攻緬甸的戰爭。當時英軍不敵潰退,致中國十萬遠征軍援緬失利,日軍聯合翁山義勇軍攻陷毛淡棉,迅速控制全緬。盟軍被迫在雨林、泥濘與疫病中艱困撤退,緬甸美麗地貌遂成為殘忍的殺戮戰場。
1943年10月盟軍進行反攻,隔年日軍進攻印度因帕爾失利,局勢逆轉。英軍空降敵後,突擊紅樹林與沼澤,戰場擴及陸空與補給線。戰爭使彼此在遠離家鄉的異地廝殺,雙方深陷戰爭泥淖,從刺刀戰、炮戰、空戰、毒氣…到醫療戰無所不包。
1944年日軍進攻印度因帕爾,結果大敗返回緬甸。1945年開始盟軍北緬戰局已勝券在握,雙方易位:英、華、美聯軍主攻,日軍防守,主要戰場也變成在中緬、南緬的對抗。1945年9-10月,日軍在緬甸節節敗退,緬人見勢反正,在翁山帶領下由助日轉為助英,迫使日軍徵糧日益不易,加上雨季泥濘、洪水氾濫、蚊蟲叮咬,日軍在掙扎脫困歷程中傷亡慘重。之後,儘管日皇已宣布投降戰爭結束,但駐緬日軍仍不信,繼續苦戰作困獸之鬥。
面對戰敗,日軍心理感受挫敗落寞,態度上卻能勉強自持,這其中的尷尬難堪,令人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從不相信戰敗,到放棄抗爭,最後只能接受命運。
日落落日的纏鬥。對英國而言,這場戰爭不過暫時延長了其帝國在殖民地的壽命;至於緬甸,獨立並未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捲入恐怖的內戰當中;而日本,在戰後不久,又重返緬甸當地,在荒煙蔓草中,尋訪戰場的舊人。這種種留給讀者的澎派思緒,令人掩卷太息,長久不止。
作者路易斯.艾倫(Louis Allen)歷時四十年嘔心瀝血寫成此書,並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及借鑒日本、英國和美國官方歷史、回憶錄、將軍傳記、日記和報紙報導,做了詳盡研究。他以優美文學筆法將此書寫成一部深具史詩性的戰爭敘事鉅著,書中闡述從最高統帥部到小兵無數的故事,清晰、連貫的事實,系統深入探討戰爭各層面。故事的範圍,遠遠超出了純粹的軍事歷史,是多層次,並客觀地分析與細膩刻繪人類在面對戰爭的死亡、傷殘、病苦、行刑、逼供、飢渴的多重無助和荒涼地域之中,所生殘酷、野獸性與性慾宣洩的總反應,將日本作繭自縛之跡,誠實作成深刻記錄。
本書也探討軍事事件的政治和民族文化背景。因為熟稔日文,作者參考最大量的英、日文史料,又加上若干法、緬、泰、印度資料,對衝突各面,觀察入微,並對敵、友、我方,給予同等的人性關懷。他掌握書中人物的情緒,自己卻不帶情緒,十分難能可貴。整體而言,此書堪稱二戰戰爭史鉅著,值得讀者深入品讀研究,一窺二戰的血淚交織史。
★讀者好評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艾倫的書反映了他對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並補充了大量對英國和日本檔案以及英文和日文相關出版物的研究。這使得他能夠提供對雙方給予同等關注的緬甸戰爭歷史,而有關該地區戰爭的英文書籍往往缺乏這種品質。出現的敘述捕捉到了戰鬥的史詩般的本質,士兵們在戰爭中一些最難以想像的困難條件下互相戰鬥。考慮到他對此的重視,雖然這本書沒有對緬甸如何融入衝突雙方的戰略思維進行分析。然而此書的重要性卻絲毫不減;因為,儘管在這個未被充分理解導致經常被誤解的戰場上,還有很多東西有待了解,但不太可能有人能夠改進艾倫對這場戰爭的宏偉編年史。(讀者Mark)
這是迄今為止我所擁有的,關於二戰中日本軍隊的最好的書。它主要針對英國軍隊這一事實並沒有改變這一事實。由於他們對太平洋戰爭戰區和行動的報導如此缺乏,這一事實是一個優勢。對於關心太平洋戰爭,或二戰中與日本作戰的英國軍隊的任何學生或歷史學家來說,這本書是必須擁有的。(讀者Mad Russian)
如果您對二戰中的 SEAC 感興趣,請購買一本。作者顯然對緬甸戰役很了解。寫得很好,很容易理解,這是一本必讀的文章。(讀者John M. Bannerman)
作者簡介
路易士.艾倫(Louis Allen 1922-1991),父親猶太人,母親愛爾蘭人隨母姓。年輕時在曼徹斯特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University)接受教育,1941年12月加入海鷹步兵營,後派到SOAS(倫敦亞非研究學院)受日語訓練。緬戰時期他被派往新德里CSDIC總部(聯合服務詳細審訊中心)和SEATIC(東南亞翻譯和審訊中心),之後在緬甸英印軍第十七師服役,親自參與緬戰。日本投降後,他協助說服日本士兵讓他們知道戰事已結束,並在緬甸南部的日軍戰俘營擔任翻譯官。1946年,他兩次被派往法屬印度支那,協助日軍撤離。他的戰爭經歷使他畢生為英日互相理解而努力,共寫了五多本關於太平洋戰爭的書,以及許多關於日本歷史、政治和文學的文章。
譯者簡介
編審:朱浤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台大政治系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孫立人上將專案追蹤訪談錄》、《從變亂到軍省: 廣西的初期現代化, 1860-1937》
譯者﹕
李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著作:《英印殖民時期的緬甸華僑及其政治參與》等。
黃文範,陸軍官校、參大、美國砲校及美國國防學校,翻譯大師,共出版81本書籍,翻譯俄國小說家《索忍尼辛全集》、《西線無戰事》、《戰爭與和平》等。
楊力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陸軍官校政治系教師退休,著作:《大眾傳播對美國越戰政策之影響》、《纏鬥聯合國﹕資深大使見證錄》等。
楊晨光,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崑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姚敏芝,台大中文系,美國丹佛大學純藝術碩士,美國國務院與新聞總署任職。
蕭明禮,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日本武藏野大學講師,著作:《「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 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1914-1945)》等。
黃竣民,陸軍軍官學校步兵科畢業,曾於美國陸軍情報學校、法國聯合情報中心受訓,著譯有:《東線之鷹》、《鋼鐵傳奇:德意志傘兵》、隆美爾著《步兵攻擊:經驗與教訓》等著作二十餘部。
梁一萍,麻州大學安城分校美國研究博士,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著有《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等。
張瓊惠,奧勒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著有:〈哈金的戰爭書寫:以《戰廢品》為例〉,《美國華裔文學評論集》等。
目錄
作者序
譯者序
推薦序
上冊
日炙孤橋
第一回 斷橋拒敵
第二回 日軍所到最遠處
第三回 「作自己」(緬人觀點)
第四回 白人的負擔
第五回 緬總理入獄
第六回 鈴木大佐與三十志士
第七回 鈴木促婚
第八回 史密斯將軍西望大海
第九回 毛淡棉古塔旁
第十回 密密凱和笙姨乍見戰爭
第十一回 巴希爾炸橋
第十二回 被棄之城
第十三回 統帥逃劫
第十四回 最長的撤退
第十五回 平民潰逃
第二章 棋逢對手
第一回 首次阿拉干戰役
第二回 溫蓋特首次長征
第三章 木村侵印
第一回 醞釀侵印
第二回 牟田口執意開戰
第三回 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 C. Bose)
第四回 方鎮設置
第五回 英軍對策
第四章 劍裂矢盡
第一回 因帕爾景色
第二回 黑貓鬥白虎
第三回 申普路拉鋸戰(一)
第四回 攻下桑薩克
第五回 申普路拉鋸戰(二)
第六回 一戰科希馬
第七回 黑貓再鬥白虎
第八回 南士貢之戰
第九回 東京來的視察員
第十回 河邊親赴前線視察
第十一回 再戰科希馬
第十二回 黑貓三鬥白虎
第十三回 三戰科希馬
第十四回 公路打通
第十五回 山內的天鵝曲
第十六回 上原兵長的毒氣
第十七回 島達夫中尉歷險記
第十八回 申普路拉鋸戰(三)
第十九回 四戰科希馬
第二十回 「ウ號作戰」結束
下冊
第五章 再襲敵後
第一回 週四作戰
第二回 史迪威與菊兵團
第三回 欽迪飛入
第四回 武村會欽迪
第五回 弗格森在因多
第六回 溫蓋特殞落
第七回 「白城」與「黑潭」
第八回 史迪威烤英軍釘美軍
第九回 卡弗特之怒
第十回 水上自裁
第六章 越江奪堡
第一回 新將領、新計畫
第二回 橫渡伊江
第三回 奪回曼德勒
第七章 重槌攻城
第一回 戰車疾馳密鐵拉
第二回 進占密鐵拉
第三回 圍城再戰
第四回 重整旗鼓
第八章 再擊仰光
第一回 瓢背戰役
第二回 「吸血鬼」待命
第三回 「吸血鬼」咬住仰光
第四回 籠中鳥飛了
第九章 掙扎脫出
第一回 山中求生
第二回 繞水一戰
第三回 特務探路
第四回 突圍計畫曝光
第五回 齋藤與振武兵團
第六回 櫻井回師
第七回 堤少佐犯難
第十章 敗北談降
第一回 首度和談
第二回 圖瑞通報
第三回 最終投降
第十一章 本土反正
第一回 鈴木與翁山
第二回 巴茂做作
第三回 設局淺井
第四回 特務一三六
第五回 翁山反正
第十二章 戰後回眸
第一回 戰地的性
第二回 階級處遇
第三回 種族差異
第四回 文藝審視
第五回 勝歟敗歟留夢中
附錄
附錄一
傷亡人數
附錄二
錫當炸橋之爭
附錄三
桑薩克戰鬥備忘錄
附錄四
緬甸戰場的英軍與日軍部隊(1944年)
參考文獻目錄
壹、一手文獻
貳、二手資料
參、論文
緬甸地名中譯
軍隊編制名稱及人數對照表(英、中、日陸軍)
謝 跋
作者序
我想,我應該說明寫這本書的初衷,以及寫完之後想法的改變。首先,緬甸戰爭不僅僅是「一個」精采絕倫的故事,而是「許多」動人故事的集合。這些英雄甚至是說故事者本人,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有些故事是軍方作家所寫的,包括了第十四軍團長:陸軍元帥史林姆(William Slim)子爵本人。的確,有幾場戰役已由這位獲勝將軍詳細記錄下來。他深入觀察個別戰鬥的特點、士兵的特質,而且用辭巧妙。但是史林姆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部隊:溫蓋特(Wingate)遠征軍,由幾位縱隊長如弗格森(Fergusson)、卡弗特(Calvert)、馬斯德斯(Masters)的著作所精彩描述;而伊文斯(Evans)將軍筆下的「方鎮」以及伊洛瓦底江渡河戰,是多麼令人難忘;伊文斯並且和安東尼.布雷特-詹姆斯(Antony Brett-James)合寫了日軍侵略印度的書。邁爾斯.史密頓(Miles Smeeton)利用航行維多利亞角的空檔中,即興寫下指揮坦克進攻密鐵拉引人入勝的實況;小說家貝特斯(Bates)及巴克斯特(Baxter)將敗退之恐怖情況,寫成難忘的小說;正若李察.馬森(Richard Mason)描述驚悚刺激的「因帕爾戰役」。還有其他不計其數的日本人以及英國軍人,描述個人的冒險及患難,創作了大故事中的許多小故事。
緬甸之戰,涉及了許多種族和各種不同的動機:其中有英、日、中、美、印度、廓爾喀、東西非洲、緬甸、克倫、克欽等族人。緬戰也涉及各種軍事行動,就像日本防衛廳的不破博大佐所形容的:緬甸大戰是兼叢林戰、山岳戰、沙漠戰與海戰而有之的複合戰;既有如石器時代的肉搏戰,也有即使二十世紀也少見的,空運整個師的裝甲車及戰車的快速而高效率作業。乘滑翔機,降落在遙遠的山中小徑,又搭海軍小艇,在若開(原名阿拉干)沿岸的紅樹林沼澤中,放下突擊隊員;無論英軍或日軍,都在離家千里的異地,雪花紛飛下翻山越嶺;雨季時,在傾盆大雨中長途跋涉泥濘的稻田,走到軍靴破爛。這樣的地形和天氣,就跟你的敵人一樣,都會要你的命。
緬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國度之一。先經過印度大陸的烘烤,之後再飛越緬甸濃綠的森林,對眼睛是一種恩賜;但這森林卻是病菌的溫床,足以毀滅一整個師的戰力。一隻小小蝨子,傳遞致命的灌木叢斑疹傷寒。若不小心,一隻蚊子也可引發成千上萬人因瘧疾而倒下。水蛭穿過綁緊的靴子、褲子縫隙,吸人血而活,直到點菸炙牠,才能驅離。所以這場戰爭,除了刺刀戰、炮戰、空戰外,也是醫療戰。它更是一場運輸戰,勝敗往往取決於空中或是陸上、水上的補給,而且經常是不足的。它是一場場非常殘酷的戰鬥,有時當場斃命會更勝於被俘。指揮官的絕望,逼使士兵走上自殺攻擊是下策,而對違反軍令者的懲罰,更回復到十九世紀的野蠻。
它見證了一九三○到一九四○年代,軍國化的日本向西進攻的最遠地點,結果日軍吃了史所未見的最大陸上敗仗。日軍的敗北,大都由英人當軍官,次大陸(印度大陸)各族人為士兵,所合成軍隊共創之成就(這些士兵並非暴亂後招降納叛來的印度好戰分子)
,如今這種部隊已不復存在。這支印度部隊是緬戰勝利的工具,他們飲食不同,說話南腔北調,最後簡化混成英國各階級用在戰地的所謂「烏都語」。
從一九四一年黑色的十二月開始,當時諸事不順,直到一九四五年盟軍得到疲憊的但殲滅式的勝利,很難不注意它悲劇性的轉折,緬戰成為英國在二戰中最長的戰爭。表面上,緬戰有兩個目的:一是開闢通往中國的滇緬公路,使中國可以繼續留在戰場牽制大批日軍師團,以免轉來攻擊盟軍;另一是收復大英帝國的領土。然而,想從公路安全通往昆明,為時已晚;因為戰爭即將結束,而且飛機也比公路運載更多的補給。原先為了奪回緬甸,英國艱苦奮戰,但在第十四軍趕走日軍以後,短短三年緬甸卻脫離大英國協,獲許獨立。
科希馬戰場豎立的石碑,刻有簡潔卻道盡辛酸的文字:
當你們到家以後
告訴他們︰我們
為了你們的明日
獻出自己的今天
但那些犧牲者究竟是為了誰的「明日」?是為一個瀕臨自我解體的帝國?她知道無法再用那太脆弱且毫無自信的軍隊,來維持以往富裕的領地?然而,認為這些犧牲者死得毫無價值,那也太簡單。如果讓日本最有野心的牟田口廉也中將的夢想實現,如果他侵入印度毫無阻礙,情況會是如何?他見到有機會可以將印度從英人手中奪走,擊潰英國在東方的勢力,逼英國必須從這場戰爭撤退。倘若加上與通過高加索及波斯的德軍聯手,日本可能會達成目的;雖非擊敗美國,而是孤立美國於盟軍之外,最終可能造成個別的談和。與這群在日本及德國近代歷史上最糟的壞蛋妥協,會造成一個「極權-軍國主義」的灰暗世界。當我們審視目前的實際情況,毫無疑問,會認為這些都是幻想;可是,當年這場戰爭,正就是以這樣的信念贏回的。
因此,本書不只從軍事面描寫個人和部隊的如何英勇及懦弱,或將軍們的愚蠢、野心或睿智,還包括許多其他的描述。政治操作最根本的,不只是根據何種因素派遣部隊,也對緬甸人終成自己國家的主人造成影響。英、日在緬甸兩度大戰,縱橫蹂躪該國,很少為了緬甸人本身。雙方都承諾要解放緬人,但必須按照己方開出的條件。種族問題,是造成敵對雙方,以及激發戰志的重要動機。性的問題,包括強奪或徵召女人,以解決自國戰士的饑渴與思鄉情懷。
我曾試著記下所知的種種,但後來總覺得雙方天生敵意加上語言的鴻溝、嚴重且激烈的偏見,會把曾是盟友的人撕裂。不難回想到,當年作為二十二歲年輕戰士的我,天真和無知,而且也很慚愧。在閱讀藏在檔案館中英、日文有關緬戰的官方歷史、將領們辯白、新聞報導、私人回憶錄、日記或記述之著作等大量資料,又與雙方人士不斷溝通,分享或爭辯記憶中的情節之後,我修正了原來潛在的臆想。現代電子科技驚人的發展,使我再次聽見緬甸戰場的聲音:按一下開關,我在德蘭大學大教堂遮蔭下的舒適書房,能聽到重擊科希馬戰場小丘上教堂的機槍聲,及里斯將軍攻擊曼德勒杜佛林堡壘的號令聲;或在因帕爾報導的BBC 戰地記者,因目睹日兵從附近路旁斷崖衝出,以手榴彈將自己腹部炸開當下所發出的驚叫。
日本人說,爪哇是他們在亞洲最快樂的一站,緬甸則為最悲慘之地域。在此作戰的英軍,也證實後者。離家千萬里,經常一待好幾年,補給線既長又不穩,且被母國大眾忽略,因為這場戰爭的本質,超越一般經驗。作戰的對象,比德軍還難懂。雖然不像德軍在歐洲進行種族大屠殺如此罪孽深重,但日軍看來更殘酷。因為陌生和語言的隔閡,是難以超越的障礙;從此以後,對英國和日本人相互間的看法,一直是我最關心的。
能記得緬甸戰事的人,最年輕的也快六十歲了;但我想這些老人不會忘記的。雖然經過幾十年歲月沖刷,即便事過境遷,記憶已褪色,但絕對會認可在緬的極端經驗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捫心自問,就會承認曾經參與一個空前絕後撲朔迷離且悲悽慘絕的超大戰役,即使昔年在場時會當局者迷。戰爭的殘暴、剝削、疾病與淌血,不安、悲憫或孤寂,加上冒險犯難的激情,我認為他們記不記得這些苦澀都不重要;因為無論日本或英國人,昔年戰爭的證據都一樣會透過各種方式刻下印記,出版在世界各大書局有關緬甸戰役的著作中,永無止境。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要述說這場戰爭的實況,以及我認為它所代表的意義,以探究戰爭背後的政治結構,同時描繪奇異又複雜的戰陣上,每個人奇妙又複雜的遭遇。我還想從敵對的雙方,來說明這場戰爭。因帕爾和科希馬戰役距今四十年,已經太久了,雙方都不該仍舊守著刻板印象,把戰時之敵,看成卡通人物,而是將心比心,看成常人﹕他們各式各樣,有平凡又簡單,有狡猾兼世故;有的可能非常殘忍,也有的具備無比的勇氣,也都要在本書還其本色。
路易士• 艾倫
於德蘭大學 一九八四年二月
書籍備註
購書流程(步驟1-4)
步驟1 登入/加入會員
*請先加入會員,請填寫會員資訊,送出後請至您的E-mail信箱,點擊會員開通認證連結,輸入帳號密碼即可完成開通。
(未收到認證信者,請聯繫客服)
*具會員身分者請於首頁上方「會員專區」直接登入。
步驟2 選擇購買書籍
*進入書籍介紹頁,點選「加入購物車」,將該書及放置您的購物車中。(可放置多項書籍一起結帳)
*將所需的書籍一起加入購物車後,點選右上角「購物車」,確認購買書籍及數量無誤,進行結帳。
步驟3 選擇結帳方式
本網站提供三種結帳方式
1.信用卡付款(VISA、Master Card、JCB)
2.銀行轉帳:選擇銀行轉帳時,請填寫您的銀行帳號後五碼,並於三日內完成匯款,以利核銷作業。
3.郵局劃撥: 選擇郵局劃撥時,請於三日內至郵局填寫劃撥單,匯款者大名請填寫跟訂購者大名一致,以利核銷作業。
步驟4 完成訂購
訂購完成後,可至會員專區查詢「我的訂單」,查詢訂單處理的狀態。
運費說明:
*國內凡一次訂購本公司書籍900元(含)以上,採國內包裹運送,一律免運費;899元以下須自付80元運費。外文書籍將由專人估價,訂購後48小時內回覆運費於訂單中。
*離島及海外地區的運費將由專人估價,訂購後48小時內回覆運費於訂單中,請至會員專區查詢「我的訂單」並進行付款,如有問題請洽客服中心。
寄送說明:
付款完成後,本公司將於七日內以郵寄方式寄送到您所指定的地點。
更多內容
步驟1 登入/加入會員
*請先加入會員,請填寫會員資訊,送出後請至您的E-mail信箱,點擊會員開通認證連結,輸入帳號密碼即可完成開通。
(未收到認證信者,請聯繫客服)
*具會員身分者請於首頁上方「會員專區」直接登入。
步驟2 選擇購買書籍
*進入書籍介紹頁,點選「加入購物車」,將該書及放置您的購物車中。(可放置多項書籍一起結帳)
*將所需的書籍一起加入購物車後,點選右上角「購物車」,確認購買書籍及數量無誤,進行結帳。
步驟3 選擇結帳方式
本網站提供三種結帳方式
1.信用卡付款(VISA、Master Card、JCB)
2.銀行轉帳:選擇銀行轉帳時,請填寫您的銀行帳號後五碼,並於三日內完成匯款,以利核銷作業。
3.郵局劃撥: 選擇郵局劃撥時,請於三日內至郵局填寫劃撥單,匯款者大名請填寫跟訂購者大名一致,以利核銷作業。
步驟4 完成訂購
訂購完成後,可至會員專區查詢「我的訂單」,查詢訂單處理的狀態。
運費說明:
*國內凡一次訂購本公司書籍900元(含)以上,採國內包裹運送,一律免運費;899元以下須自付80元運費。外文書籍將由專人估價,訂購後48小時內回覆運費於訂單中。
*離島及海外地區的運費將由專人估價,訂購後48小時內回覆運費於訂單中,請至會員專區查詢「我的訂單」並進行付款,如有問題請洽客服中心。
寄送說明:
付款完成後,本公司將於七日內以郵寄方式寄送到您所指定的地點。
相關書籍
-
定價 NT 500
優惠價:NT395
-
定價 NT 380
優惠價:NT304
-
定價 NT 480
優惠價:NT379
-
定價 NT 380
優惠價:NT304